1942年年初时,德国军队在莫斯科遭遇了失败。
父亲满怀信心地认为胜利很快就会到来,一时冲动之下,决定发起全面反击。
在莫斯科的西方战场上,苏军的两支大军全力向勒热夫突出部发起冲锋,可却始终无法攻克,导致战斗陷入了胶着状态。
在南线战场,铁木辛哥元帅携手马利诺夫斯基中将,调动了23个步兵军团、2个坦克军团以及2个骑兵军团,他们依托伊久姆突出部这一战略要点,展开了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的攻势。
苏军的反击行动初期颇为顺畅,他们成功突破了德军的防御线,向前推进了25到50公里的距离。
然而,苏联的情报机构未能准确预估德军的兵力规模。
而且苏军的攻势显得相当生疏,整体配合非常糟糕,一味地只知道往前猛冲。
最终,由于行动过于激进,苏军的三个集团军被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切断了退路。导致7万多战士壮烈牺牲,另有20万人不幸被俘,还损失了坦克1249辆和火炮2026门。
然而,德军仅伤亡2万人,由于保罗斯在此战中的出色指挥,他荣获了骑士铁十字勋章。
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激战正酣之际,曼施坦因指挥德军第11集团军,展开了名为“猎鸨行动”的军事行动。
失去制空权的困境中,曼施坦因展现出了名将的风采,他行动迅速如闪电,将兵力三倍于自己的苏军打得溃不成军,成功占领刻赤港,切断了克里米亚半岛与外界的通道。接下来,他开始着手进行最后的部署,准备攻克久攻不下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就像大家常说的,每个东西都有它的好和坏两个方面。
苏军的反击未能成功,这让慈父看清了当前的形势。
自那以后,慈父慢慢开始信任他的将领们,放手让他们去指挥,自己不再插手具体事务。
小胡子心里开始飘飘然:想来莫斯科城下的挫败不过是偶然事件,自己先前的判断并无差错,苏联仍旧是那座摇摇欲坠的老屋,只需再施加一点力,它便会瞬间崩塌。
那么,接下来这一脚该往哪个方向踢呢?
在“巴巴罗萨”行动尚未展开之前,希特勒心中已有盘算,他打算将主攻重点放在南线,意在夺取苏联南部的丰富资源,以此来壮大自身实力,最终目标是战胜英美,实现他称霸全球的野心。
然而,国防军的目标是迅速击溃苏联,所以他们集中全部力量攻打莫斯科。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遭遇挫败后,原先设定的那个目标已经变得遥不可及。
众所周知,德国在石油资源方面是比较匮乏的。
战争爆发前,德国所需石油的八成五都是依赖从美洲和伊朗进口的。
二战开始后,英国切断了海上交通,但德国依靠自己的煤炭制油技术和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的丰富油田,勉强维持着国家的运转。
然而,煤转化成的油品品质欠佳,加之罗马尼亚的原油供应量远远跟不上德军的需求,难以支撑起漫长的战争消耗。
据希特勒身旁的经济顾问团队当时估计,若1942年无法获取新的石油资源,战争恐怕得在1943年画上句号。原因在于,德国那时的石油储备将会耗尽。
当然了,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那位德国经济学家的预测似乎过于沮丧了些。
实际上,靠着煤制油和罗马尼亚的油田这两大法宝,德军竟然一直坚持到了1945年。
但话说回来,实际情况就是,前线的德军常常因为缺油,导致装甲部队在行进中突然就没了动力。
苏联的高加索地带,人口密度大,地域辽阔且资源丰富,不仅煤炭、有色金属以及稀土矿产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石油资源。
现今,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年产量高达2400万吨,这差不多是德国石油需求量的两倍之多。
如果能拿下巴库油田,德军燃油短缺的难题就会立刻得到解决。
随后,希特勒批准了名为“蓝色行动”的方案,他下定决心,要将主要兵力集中在苏联南部,旨在夺取那里的石油资源。
按照安排,整个行动被划分成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清除克里米亚沿途的苏军残留力量,以便为后续进攻高加索区域打好基础。
在第二个阶段,德军利用勒热夫突出部来吸引莫斯科附近的苏军注意力,而他们则集中力量向南推进。
霍特带领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的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魏克斯统帅德军第2集团军,再加上匈牙利的一个集团军,他们一同从库尔斯克出发,向沃罗涅日发起攻势。
保卢斯带领德军第6集团军,从哈尔科夫启程,和第4装甲集团军并肩作战,一路推进到伏尔加河畔,将顿河西边的苏联军队团团包围并歼灭。
第一装甲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携手罗马尼亚第四集团军,一同向顿河的下游发起冲锋,目标是占领迈科普、格罗兹尼和巴库这几个重要的油田。
确定了行动计划后,相关的计划书便被送到了军队各层级,小胡子特别强调,所有指挥官都必须严守秘密。
可偏偏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6月19日,德军第40军的指挥官施图姆在他的指挥部举办了一场聚会。
可能是酒劲上头,当手下提出想瞧瞧“蓝色行动”的计划书时,施图姆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且吩咐人打印了几份行动概要,分发给各个师部。
随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天晚上,苏联军队成功打下了一架德军的侦察飞机,并且在飞机的碎片中,他们发现了施图姆发给德军第23装甲师的“蓝色行动”计划概要。
这下可闯了大祸,希特勒知道后,大发雷霆,连忙召集会议,商量要不要改变计划。
南方集团军群指挥官博克元帅与保卢斯均觉得事态紧迫,调整计划已无从谈起。
希特勒同样觉得时间宝贵,因此他决定依然按照既定方案进行。
苏军获得的那份行动计划,尽管细节不够充实,但上面的文字表述得非常明确:德军接下来的主要打击目标,正是高加索区域。
按理说,这种情况理应让苏联的军事指挥高层给予足够的关注。
不过,当斯大林审阅计划书后,他依然沿用了以往的习惯,错误地预估了德军的主要进攻路线。
他觉得这是希特勒刻意传播的虚假消息,深信德国军队的主要攻击目标仍然是莫斯科。
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前,斯大林也曾犯过类似的失误。
为何慈父往往只记得吃过的亏,却忘了挨过的打,难道真的是思维不够灵活吗?
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到1942年6月为止,德国南方的军队包含了整整100个师的兵力。而在中央地区,德军的集团军群则拥有超过70个师的规模。
戈林还成功说服了罗马尼亚、匈牙利、意大利、斯洛伐克和西班牙,从这几个国家调集了共计52个师的兵力。
德军兵力充沛,足以支持他们在两个不同的战场上同时发起大范围的攻势。
而且,小胡子那时候的举动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6月29日,当德军成功占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后,小胡子迅速下令,将曼施坦因以及第11集团军转派至列宁格勒。
要是这股力量选择留在南方,参与“蓝色行动”,德军获胜的可能性将会大幅提升。
但小胡子偏偏爱走自己的独特道路。
这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举动,难怪老爸会感到一头雾水。
此外,苏联最高指挥部在南线安排了包括布良斯克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南方方面军以及北高加索方面军等多个军团。正规军人数接近100万,预备队则达到了170万。
父亲觉得南线的军队人数已经足够抵挡德军的来袭。
6月28日,“蓝色行动”正式启动并投入实施。
德军出动了高达137万的兵力,在2035架飞机的空中支援和1934辆坦克的地面掩护之下,如潮水一般向苏军发起了猛烈攻击。
霍特率领着第4装甲集团军一马当先,直冲沃罗涅日而去。
由于指挥部的误判,苏军的布良斯克方面军遭遇了惨败,溃不成军。
过了两天,保卢斯率领的第6集团军成功穿越了苏军第21集团军和第28集团军的防御线。
在高加索的南部战线,德军的第一装甲集团军和第十七集团军同样进展得十分顺畅。
苏军在广袤无垠的大草原上难以进行有效的防御,只能无奈地向后撤退,距离在100到300公里之间。德军顺势占领了资源丰富的顿河区域以及顿巴斯盆地。
7月2日,第四装甲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接近沃罗涅日地区。
一旦德军成功占领这座城市,他们极有可能阻断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后撤路线,随后将其全歼。
然而,在紧要关头,希特勒却意外地调整了策略。
他指示霍特,在与第2集团军完成防务交接任务后,立刻掉头向南,沿着顿河的流向朝斯大林格勒方向快速行进。
请注意,1942年时,希特勒首次公开表示了要占领斯大林格勒的决心。
小胡子为啥突然间要对斯大林格勒动手呢?
从这座城市的名称中,你就能略知一二了。
斯大林格勒与列宁格勒这两座城市,它们的名字都源自苏联的伟大领袖。
然而,与列宁的情况有所不同,斯大林依然健在。
小胡子一开始只是打算捞点石油就算数,但德军那势如破竹的进攻,让他的想法彻底变了样。
为了攻占斯大林格勒,从心理上击败那位被尊称为慈父的领袖。
7月9号,小胡子把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变成了A和B两个集团军群。
李斯特元帅负责统领A集团军群,麾下包含第1装甲集团军,还有第11、第17集团军以及意大利的第八集团军。他们得到了空军第4航空队的空中协助,主要目标是拿下高加索区域,控制那里的石油资源。
博克元帅统领着B集团军群,麾下包括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还有匈牙利的第2军团。空军顿河地区航空队负责为他们提供空中保护。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拿下斯大林格勒,并确保A集团军群的北部侧翼安全无虞。
然而,就在计划调整后不久,希特勒的脑海中又萌生了一个新的念头。
他认为攻打斯大林格勒不必派遣大量军队,所以下令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南下,转而加入A集团军群,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横渡顿河下游。
结果就变成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成为了唯一一支还在向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德军部队。
小胡子屡次进行细微调整,博克对此感到十分恼火。
咱们到底是为了啥来的?不是打算抢石油的吗?现在资源和兵力本就紧张,再分出一半去攻打斯大林格勒,那还怎么抢啊!
小胡子对博克同样心存怨气,心想这些容克贵族怎么老是唠唠叨叨个不停?究竟谁才是这里说了算的人?要是不听话,那就走人吧。
7月15日,博克接到了退休的命令,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被重新任用。
接着,B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了魏克斯上将。
魏克斯与保卢斯两人都是由希特勒亲自选拔并提拔起来的。
虽然他们对那个命令心存不满,可却不敢吱声,有意见也只能往肚子里咽。
斯大林格勒,早先叫做察里津,它坐落在伏尔加河的下游,距离顿河大幅度弯曲的地方往东大约60公里。这座城市在苏联的南部扮演着重要的工业角色。那里分布着许多军事工厂,举个例子来说,生产T-34坦克的地方就是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
另外,斯大林格勒的地处位置相当有利。该地依傍着伏尔加河,汇聚了诸多公路及三条重要的铁路线,往西通向顿涅茨克工业区、往南可以到达高加索山区、往东连接乌拉尔新兴工业地带,而往北则能顺畅抵达莫斯科。
斯大林明白,要是德军攻占了斯大林格勒,他们就能掌握到急需的石油和天然气,同时还能截断伏尔加河上的重要水路运输,封锁住高加索地区往北方的补给要道,这样一来,苏联的战争动力就会完全丧失。
苏联人民绝不能败,也承担不起失败的后果。
所以,斯大林下令,无论如何都要阻挡德军的脚步,拼尽全力捍卫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西面顿河大弯曲的地方,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枪炮声,这标志着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战斗正式打响。
在这之前,苏联高层以原先的西南方面军为框架,成立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它包括了七个集团军,其中有第1坦克集团军和第4坦克集团军,还有空军第8集团军,以及负责伏尔加河区域的海军舰队。
然而,那两个坦克集团军加起来坦克数量仅仅超过200辆,其中第1坦克集团军更是刚刚成立,才仅仅一天时间。
七个军团里面,也就只有从战略后备力量中抽调过来的第62、第63、第64军团,相对而言还算比较齐整。
德军第6集团军拥有18个师的兵力,人数大约在27万左右,配备有近500辆坦克和各类火炮共3000多门。
那时候,两边的人数比是1比1.2,坦克数量则是德军以2比1领先,火炮数量差不多,整体来看,德军实力更强一些。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政治领导者是被称为“穗宗”的赫鲁晓夫同志,而该方面军的军事指挥官最初则由铁木辛哥元帅担任。
铁木辛哥性情憨厚老实,为人处世深得人心。
然而,自苏德战争打响之后,他的表现显得“颇为业余”,让人感觉他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
会战一经打响,保卢斯就把军队分成了两个冲锋部队。
德军将第8步兵军与第14装甲军组合为北部攻击力量,同时把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编成南部攻击力量,一起向苏军第62集团军的防线发起冲击。
与此同时,他们分出部分军队对苏军第64集团军的阵地展开了虚假的攻击。
到7月23日,德军攻破了苏军第62集团军的右侧防线,将该集团军的两个师团团围住,并推进到了斯大林格勒西侧顿河的岸边。
在同一天,慈父对铁木辛哥的指挥水平深感不满,于是下令让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替方面军司令一职,同时派遣苏军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统帅部的代表,赶赴斯大林格勒,协助那里的战事指挥工作。
接着,为了严明军队纪律,慈父颁布了第227号法令:规定在战争期间,任何消极怠工、不尽职责的士兵,都将由内务人民委员会派出的监督队伍在现场执行枪决。
简单来说,就是“一步也不能退让”。
面对绝境,苏军战士们深知已无退路,于是鼓起勇气,决心奋力一搏。
与此同时,慈父严令斯大林格勒的数十万市民必须坚守阵地,不得撤退。
只要是能走得动的,都去参与挖掘防御工事。
这些防护设施在紧接着的街道战斗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因为攻击进展未能符合预期,希特勒只得又一次调整策略,紧急把霍特指挥的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地区调回斯大林格勒。
7月29日,第四装甲集团军迅速疾驰了好几百公里,赶到了战场前线。
与他们交锋的是苏联的第51集团军。
因为防线延伸过广,足足有200多公里长,所以当两军交锋时,第4装甲集团军迅速突破了这道防线。紧接着,它与第6集团军分别从西边和南边发起攻势,对斯大林格勒形成了两面围攻的态势。
察觉到战场局势的转变,苏军高层迅速采取行动,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一分为二,成立了东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由华西列夫斯基全权负责指挥工作。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指挥权仍在戈尔多夫手中,他麾下包括第21、第62、第63集团军,还有坦克第4集团军、坦克第28军,以及空军第16集团军。他们的任务是阻挡德军第6集团军的进攻。
东南战区的总指挥由上将叶廖缅科担任,他麾下包括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还有坦克第1集团军、坦克第13军以及空军第8集团军。他们的任务是阻挡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进攻。
1941年,在基辅会战与布良斯克战役中,叶廖缅科可真是颜面尽失,丢尽了脸面。
不过,斯大林并未对他进行问责,这让他得以有机会挽回之前的颜面。
8月10日,苏军在顿河的西边主动撤退到了东边,并且在那里建立起了新的防御线。
过了九天,德军又一次发起了攻击,第6集团军从西边,而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南边,像两把钳子一样夹击斯大林格勒。
与此同时,德军第4航空队派遣了数百架飞机,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猛烈的轰炸。
苏军集合了后方的增援部队,联合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侧对德军的第6集团军侧翼展开了反击行动,这一举动使得保卢斯不得不调派兵力北上援助,从而减轻了斯大林格勒西部和西南部的军事压力。
随后,希特勒不断往斯大林格勒那边派遣更多的军队。
截至八月底,已经有超过80个师的轴心国军队被部署到了斯大林格勒前线。
8月29日,因为斯大林格勒的局势十分危急,慈父让朱可夫担任了最高副统帅一职,并且迅速安排第24集团军、第66集团军以及近卫第1集团军前往斯大林格勒支援。
朱可夫赶往斯大林格勒后,斯大林每天给他打八个电话,催促他马上组织反击行动。
9月5日清晨,朱可夫迅速调遣了三支新锐集团军发起反攻,不过因为时间紧迫,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并未能如愿达成既定的反击目标。
9月6日,父亲大人指令朱可夫继续发动攻势,然而这次反击依然未能成功。
9月12日,德国军队打破了斯大林格勒的防御线,从南方迅速推进到伏尔加河畔,导致坚守在斯大林格勒城区的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与其他苏军部队在战场上被切断联系。
苏军的第62集团军和第64集团军加起来,总共有大约9万名战士,这个数目还不到德军人数的一半。
第62集团军指挥官帕洛京上将觉得,凭借部队眼下的情况,斯大林格勒难以坚守,于是申请撤退,但赫鲁晓夫随后将他撤了职。
紧接着,叶廖缅科将军决定让崔可夫中将担任第62集团军的指挥官。
紧急关头,崔可夫毅然担当起责任,把司令部的位置定在了斯大林格勒的马马耶夫高地上。
他郑重地说:“我绝不会放弃这座城市,要么成功保卫它,要么就英勇地战死沙场。”
9月13日一早,德国空军和炮兵对城内展开了猛烈的轰炸。
在完成火力覆盖之后,第四装甲集团军自南方向北推进,与此同时,第六集团军则从北方向南冲锋,两者合力对苏军的防线进行了猛烈的夹击。
9月14日,德军把主要攻击目标对准了马马耶夫高地,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经过一整天的激烈交锋,德军最终攻下了这座高地。
马马耶夫高地既是崔可夫将军的指挥中枢,也是斯大林格勒城里地势最高的地方。
要是德军能在这片区域稳住阵脚,他们就能趁机直逼伏尔加河的中心渡口,从而截断城里苏军的最后一条补给通道,斯大林格勒很可能会因此失守。这样一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也将大不一样。
紧要关头,苏联近卫第13师的士兵们趁着夜色匆匆横渡伏尔加河,直抵斯大林格勒城内。到了9月16日,他们出其不意地向德军发起了猛烈的反击,虽然付出了8000人伤亡的沉重代价,但最终还是成功收复了马马耶夫高地。
9月27日,马马耶夫高地又一次落入了德军的手中。
然而,在9月29日这一天,苏军再次将其成功收复。
之后,这片高地成为了两军频繁争夺的地带,你来我往,互有占领。
还有许多类似的战斗,不断在各方之间转手更迭。
为了抢占首要火车站的位置,两边队伍发起了多达13次的猛烈进攻与反击。
9月26日晚上,苏军中士巴甫洛夫和他的三名战友在执行战场侦察任务时,察觉到城区中心十字路口边的一幢四层建筑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
只要拿下这座建筑,苏军便能有效地把德军部队切开,拦住德军后续的攻势。
紧接着,巴甫洛夫和他的三位同伴做出了占领这座楼的决定。
经过两天的坚守,阿法纳西耶夫中尉带领的一支小队终于抵达,为我们提供了及时的援助。
小队不光带了轻武器,还配备了挺重机枪、三支专门打坦克的枪,外加两门迫击炮。
驻守在那栋大楼的苏军兵力仅有25名战士,然而他们在这栋大楼里足足坚持了58天,多次成功抵御了德军的猛烈进攻,让这座大楼成为了苏军防线上一个不可或缺的坚固堡垒。
斯大林格勒的工人们,与苏军官兵并肩作战,展现出无畏的革命精神,为赢得战争的最终胜利竭尽全力。
在斯大林格勒城的北边,有四座大型工厂依次排列,从北到南分别是捷尔任斯基的拖拉机制造厂、生产街垒火炮的工厂、红十月金属冶炼厂以及拉祖尔化学制品厂。
在巷战激烈进行时,捷尔任斯基拖拉机厂的工人们不分昼夜,紧急制造坦克,许多坦克甚至连上漆的步骤都来不及完成,就被工人们直接从生产线开到了前线。这真可谓是历史上最快捷的补给路径了。
在红十月冶金厂,工人们白天忙着生产军械,到了夜晚,他们便放下手头的工具,转而拿起真正的武器投身游击战斗,直到深夜才返回厂里休息。
据后续统计结果显示,为支援第62集团军,总共有2个军、24个师、16个旅、41个独立团和21个独立营分批前往增援。
然而,第62集团军的兵力始终未曾突破6万大关,常常是整编满员的一个师刚投入战场,不出三日便损耗殆尽。
苏军的损失相当惨重,德军同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苏联百姓和士兵坚持不懈的抗争,让德军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一名来自第6集团军的军官回想起往昔:“为了占领每一栋房屋、每个车间、水塔、铁路道床,乃至一堵墙、一间地下室和一堆堆碎石,敌我两边都拼尽全力,战斗打得异常惨烈,这种激烈程度,真是前所未见。”
有时候,一座老旧的大楼,一楼大堂被德军占据,而二楼则是苏军的领地;走进客厅,你会发现那里又是德军的天下,可到了厨房,苏军的身影又映入眼帘。
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没有主角运气的人,厨房难关能闯过,客厅挑战却难逃。
发现斯大林格勒的攻势不如预期顺利,小胡子下令从A集团军群中调配部分军队前去支援。
之前提到过,德军启动的“蓝色行动”,其核心目标就是要夺取石油资源。
然而,在8月9日那天,德军的第一装甲集团军虽然成功占领了迈科普油田,却惊讶地发现,苏军在撤退之前已经破坏了油田的基础设施。要想让这些设施重新运作起来,预计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另外,当德军持续推进至高加索山脉深处时,获取燃料补给变得越来越艰难。
看到资源没捞到,反倒还搭进去不少,小胡子急眼了,像是个输红了眼的赌客,一个劲儿地从A集团军群里抽调灵活部队去支援斯大林格勒。
换句话说,之前担当主要进攻任务的A集团军群,现在转变为了辅助角色。
李斯特火冒三丈,和小胡子狠狠地争执了一番,结果就被罢免了职位,小胡子自己接掌了A集团军的领导权。
德军的高级指挥官哈尔德总参谋长觉得战线拉得过长,他提议不要在斯大林格勒孤注一掷,但这一建议并未被采纳,反而导致他自己被希特勒解除了职务。
1942年11月上旬,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烈交锋,德军最终占据了斯大林格勒城内八成区域,并逐步逼近伏尔加河畔,把苏军逼入了两个狭长的包围圈中。
战斗进行到这个地步,按理说苏军应该已经全面溃败了,但令人惊讶的是,那三万多名幸存的苏军官兵,依旧凭借着破碎的城墙和倒塌的建筑,奋力争夺着每一处废墟的控制权。
苏军的坚韧不拔让德军完全丧失了斗志。
苏军凭借着顽强的抵抗,最终迎来了改变战争走向、取得胜利的大反击。
9月28日,苏联最高军事指挥部进行了改编,把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名字换成了顿河方面军,并任命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为新的指挥官。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原先的东南方面军更名而来,其指挥官换为了叶廖缅科将军。
西南方面军由原先的近卫第1集团军扩建而成,该方面军的司令员是瓦杜丁中将。
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携手制定了反击方案。
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德军的主要力量继续留在城里,接着通过攻击德军的外围部队,来实现对他们的反包围。
从9月末到11月中旬期间,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周边集结了总共3个方面军,包括143个师,人数达到了110.6万,装备有火炮1.55万门,坦克1463辆,以及飞机1350架。
面前的德军B集团军群,包括了整整80个师外加3个旅,人数达到了大约100万,配备了10290门大炮,675台坦克,以及1216架飞行器。
从数据分析,两军的兵力大致平衡。不过,德军的主力被调配到了斯大林格勒战场,导致其南北两侧的防线只能交由战斗力稍逊的仆从国部队来把守。这样一来,苏军发起反击并取得胜利的机会便大大增加。
11月13日,苏联最高军事指挥部通过了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所制定的反击方案。
慈爱的父亲亲自给这个方案起了个名字,叫“天王星行动”。
这与苏联军队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的“火星行动”形成了相互策应的局面。
1942年11月19日,苏军的西南方面军与顿河方面军率先采取行动,向罗马尼亚军队的防线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成功撕破了对方的防御。
在苏军发起反击之前,德军的侦察飞机已经察觉到了苏军的行动迹象。
然而,德国指挥层误以为苏军在莫斯科附近大规模集结兵力,意图实施“火星行动”。他们估计,在南部战场,苏军可能只会进行小规模突袭,因此错过了重新部署的良机。
在11月20日这一天,也就是德军阵地失守的后一天,苏军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南部地区展开了反击行动,并且又一次成功穿越了罗马尼亚军队的防御线。
到11月23日下午时分,西南方面军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卡拉奇成功汇合,把德军第6集团军的22个师,以及一些罗马尼亚、意大利和克罗地亚的部队,大约27万人马,紧紧包围在了斯大林格勒这块仅1500平方公里的小范围内。
眼见被困牢笼,燃料和弹药所剩无几,口粮也仅够支撑六天。保卢斯连忙申请杀出重围。
B集团军群的指挥官魏克斯赞同保卢斯撤退的计划,但希特勒却坚持让保卢斯留下来继续战斗。
戈林拍胸脯保证,德国空军绝对有能力保障被围困军队的物资供应。
戈林有个外号叫“戈不灵”,每当到了紧要关头,他拍胸脯保证的事情,总是百分之百靠不住。
起初,德国空军每日都会空运大约300吨的物资过来。这些物资差不多能满足德军日常消耗的一半需求。
随后,因为天气糟糕加上苏军步步紧逼,缩小了包围范围,空投行动很快便以失败告终。
根据数据显示,被围困的德军所收到的物资,仅能满足其大约10%的需求。
由于物资匮乏,每天都有好几千士兵因饥饿、寒冷和缺乏营养而丧生。
在这种情境下,几位军官努力劝说保卢斯,别再理会元首的指令,当务之急是赶紧寻找机会突围出去。
不过,保罗斯向来都是对希特勒的命令言听计从,固执地选择按兵不动。
明明知道可能会全军覆没,希特勒为何还要坚持不让保卢斯撤退呢?
A集团军群那时候正呆在高加索地带,所以没法参与。
1942年末,德国军队的A和B两大集团军,战线从北边的沃罗涅日一直延伸到南边的莫兹多克,总长度达到了2000公里。
为了让A集团军群能够顺利撤离,希特勒不得不依靠保卢斯来拖住苏军的脚步。
当然,小胡子心里清楚,不能全指望“戈不灵”来带来希望。
保卢斯陷入重围之后,小胡子迅速把曼施坦因从列宁格勒召回,让他担任新成立的顿河集团军群指挥官,同时让曼施坦因统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以及罗马利亚的第3、第4集团军。
曼施坦因紧急接掌指挥权后,策划了一项计谋:他命令罗马尼亚的第3和第4集团军向苏军发动一次虚假的攻击,同时,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南方悄悄逼近斯大林格勒,意图救援被围困的第6集团军。
苏军遭遇突袭,防备不够周全,导致他们的防线出现了一个突破口。
然而,当德军推进至距离包围圈仅有30公里的位置时,却再也无法继续前进一步。
负责指挥大局的曼施坦因心里清楚,凭德军现在的力量,想要冲进那个包围圈简直是痴心妄想。
所以,他让保卢斯采取主动行动,两边同时出击,这样逃脱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但是,保卢斯却借口说燃料匮乏,且没有收到希特勒的明确指令,因此他拒绝了突围的计划,错过了这最后一线生机。
在12月的中旬时段,曼施坦因发布了撤退的命令。
由于苏军发起了名为“土星行动”的新一轮进攻。
要是苏军攻占了罗斯托夫,A集团军群的70万德军退路可就彻底被堵死了!
接下来的数日里,苏军发起了猛烈的反攻,成功地将德军逼退了200公里之远。
球王会这次名为“冬季风暴”的救援行动,最终遗憾收尾,未能成功。
1943年1月8日,苏军的顿河方面军指挥官罗科索夫斯基给保卢斯下了最后通知,要求他在1月9日之前必须选择投降。
保卢斯向希特勒发电报,申请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指挥的权限,却遭到了希特勒的立即拒绝。
1月10日,顿河方面军启动了代号“指环”的军事行动,首先出动了600多架次的飞机,对德军第6集团军的防线进行了猛烈的轰炸。
经过六十分钟的时间,德军掩体、火力点及指挥所再遭重创,被35万发炮弹猛烈轰击。
完成炮火轰击后,装甲车和步兵部队随即展开了攻势。
到1月15日为止,经过多日的激战,苏联军队成功消灭了敌军超过10万人。而德军方面,仅有大约5000名伤员通过空中运输的方式得以撤离。
1月19日,保罗斯提出了想要突破重围的请求。
希特勒回电命令他不得投降,必须坚持镇守,直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颗子弹都用尽为止。
1月22日,苏联军队重新安排了士兵的位置,发动了全面攻击。
苏军的猛烈攻击之下,第6集团军被一分为二,大约5万名士兵被困在了市区的核心地带,另有4万名士兵则在城北区域陷入了重围。
在接下来的几日里,苏联军队不断对德军增强攻势,施加更大的压力。
保卢斯已走到绝境,他再次向希特勒提出,希望能获得行动上的自主权。
希特勒给保卢斯发送了一封电报,里面宣布将他提拔为德国陆军的新元帅。
这封电报对保罗斯而言,犹如一张宣告命运终结的通知书。
德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元帅被俘或投降的情况。
保卢斯面前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奋战至死,二是选择自我了断。
1月31日,保卢斯给德国统帅部发去了他的最后一封电报,里面说到,为了元首和我们的祖国,他会坚持战斗,直到最后一个士兵倒下,最后一发子弹打完。
但电报发出之后,他换上了笔挺的军装,随即向苏联军队举起了白旗。
1943年2月2日,德军最后一支部队最终选择了屈服,这标志着斯大林格勒战役画上了句号。
保卢斯和其他22名将军,还有整整2000名尉级及以下军官,以及9.1万名饥饿疲惫至极的德军士兵,步入了战俘营的大门。
他们即将面临的命运,是被派往西伯利亚去栽种土豆。
他们回头望去,只见斯大林格勒一片废墟,到处是坍塌的墙壁和破败的景象。
在长达六个月的苏德对抗里,双方总共出动了超过350万的兵力。
轴心国部队损失了84万名战士,而苏联军队则有112万名士兵伤亡。
苏联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为同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取得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德国因为损失了数十万精兵强将,难以填补这一空缺,只能紧急征召新兵前往前线作战。
新兵对阵新兵,慈父这时便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导位置。
然而,小胡子怎会乖乖认输?他定会绞尽脑汁,力图重夺已失的战略主导权。